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_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简介

       大家好,我很乐意和大家探讨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的相关问题。这个问题集合涵盖了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的各个方面,我会尽力回答您的疑问,并为您带来一些有价值的信息。

1.退避三舍是什么时期的故事

2.以退为进的历史故事有哪些

3.退避三舍200字历史典故

4.“退避三舍”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

5.退避三舍讲的是什么故事?

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_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简介

退避三舍是什么时期的故事

       退避三舍是春秋时期的故事。

       出自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,原文:

       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,?楚成王礼遇重耳,并问:“公子若反晋国,则何以报不谷?”重耳对曰:“若以君之灵,得反晋国。

       晋楚治兵,遇於中原,其辟君三舍。”舍,军行三十里。后重耳返国执政,?晋楚城濮之战,晋军果“退三舍以辟之”。

       译文:

       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,楚成王在接待他时问,你如果回到晋国的话,将怎样报答我?重耳说,楚国遍地是人杰,到处物产丰饶,比晋国富多了,我拿什么报答您呢?

       楚成王又说,那你还是报答一下我吧。重耳说,若以您的贤明,让我回国,以后如果晋楚会师中原,交起战来,我将率兵后退九十里地。

       如果您认为这样还不足以报答,我将只好与您战斗下去!听了重耳的话,楚成王认为重耳很了不起,老天一定会让他复兴晋国,违反天意是要闯大祸的。

       于是以礼相待,并把重耳送到了秦国。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,在晋楚城濮之战中他果然率兵退避了九十里。

扩展资料:

       退避三舍背景:

       起初,晋国内乱,公子重耳出逃。他到了楚国时,楚成王热情招待他。闲谈中,成王问他: “你将来如回到晋国做国君时,如何来酬谢我?”

       重耳说: “像财宝这些东西,你们楚国均有的,如果我真能得返晋国,做了晋君,若我们两国不幸要打仗的话,那我就退避你三舍。”后来,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,果真回到了晋国。

       做了国君,史称晋文公。之后,楚国发兵进攻宋国,宋国派人向晋国求救。文公因宋公曾待他很好,便召开众将商量,看如何救宋 。当时情况是:想向楚国去说情。

       怕楚国不肯,如和楚去打仗,自己也不大愿意,而且又怕齐、秦不赞成,后来想出了一个办法。先答应宋国,并说明原因,叫他先和齐、秦联系,请齐、秦与楚交涉,送些礼物给齐、秦。

       而晋先出兵伐曹、卫,把曹、卫灭掉,将他们的土地分一些给宋,以补宋人的损失。楚成王见晋欲去救宋,便叫其大将子玉不要去逼近晋师,和晋师打仗。

       说晋侯在外面逃亡了十九年,才回到了晋国,什么危险他都经历过,人情世故他都明白,此是天意所决定的,像这样的人是不能和他打仗的,告诫子玉要知难而退。

       可是这个子玉却不肯听,仍要和晋人打仗,于是派人向成王求战,说:“我不敢说一定要立功,只是想堵一堵那些说闲话人的嘴。成王听了不大高兴,就给他比较少的部队。?

       此后,子玉便派使者对晋人说,你们如放了曹、卫的国君,我们也就释宋之围。晋人听了以后,一面将楚使者抓起来,一面私下对曹、卫说,许他们复国,并使曹、卫告绝于楚。

       子玉听了非常生气,就带兵进逼晋师,晋文公便叫晋师向后退却,为此,一些将领很不满,说我们是国君率领队伍,他们是臣子作帅,现在君避臣,不是太丢脸了吗?

       而狐偃说: “出兵要理直,气才会杜盛的。理亏气就会衰。我们国君曾受过楚君的恩惠,也曾说过要退三舍以避之。若我们忘恩失信,那就是理亏,他们就理直,士气就会高。

       如果我们退了以后,他们仍不撤兵,那就是他们理亏。”于是退了三舍(九十里)。没想到,子玉竟然追了上去,于是,战争开始了。

       两军交战:

       四月六日,晋军在城濮严阵以待楚军。子玉狂傲声称:"日必无晋矣。"当两军接触之时,晋下军佐胥臣率所部用虎皮蒙在马身上,首先冲击楚右翼的陈、蔡军,陈、蔡军惊骇逃散,楚右军溃败。

       楚子玉、子上见右军溃败,怒火中烧,加强对晋中军和上军的攻势。晋右翼上军狐毛设将、佐二面旗帜,令二旗后退,引诱楚军。晋下军栾枝所部也以车辆曳树枝奔驰而伪装后退。

       楚子玉以为晋右翼败退,令楚左军追击,所以对陈、蔡及右翼军溃败并未理会。楚左军追击晋上军时,侧翼暴露,晋先轸、郤溱率中军拦腰截击,狐毛、狐偃率上军夹攻楚左军。

       楚左军溃败。楚子玉见左、右军皆败,遂下令中军停止进攻,得以不败。子玉率残兵退出战场,晋军进占楚军营地,休整三日后,胜利班师。

       百度百科-退避三舍

以退为进的历史故事有哪些

       到了楚国,楚王设宴招待重耳。楚王问重耳:“你若有一天回晋国,该怎么报答我呢?”重耳回答说:“美女待从、珍宝丝绸,大王您有的是;珍禽羽毛,象牙兽皮,更是楚地的盛产,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?”楚王说:“话虽然这么说,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?”重耳回答道:“要是托您的福。果真能回国。假如晋、楚两国交战,在中原相遇,我会命令我的军队退避您的军队三舍(一舍等于三十里),如果还不得到认可,我左手拿鞭子和弓箭,右手带着盛着弓箭的袋子,来与您交战。” 公元前354年,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,双方战守年余,赵衰魏疲。这时,齐国应赵国的求救,派田忌为将,孙膑为军师,率兵八万救赵。攻击方向选在哪里?起初,田忌准备直趋邯郸。孙膑认为,要解开纷乱的丝线,不能用手强拉硬扯,要排解别人打架,不能直接参与去打。派兵解围,要避实就虚,击中要害。他向田忌建议说,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,内部空虚,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,占据它的交通要道,袭击它空虚的地方,向魏国的国都大梁(今河南开封)进军,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,齐军乘其疲惫,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,魏军大败,赵国之围遂解。

退避三舍200字历史典故

       1、退避三舍

       春秋时候,晋献公听信谗言,杀了太子申生,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。重耳闻讯,逃出了晋国,在外流忘十几年。

       经过千幸万苦,重耳来到楚国,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,就以国群之礼相迎,待他如上宾。一天,楚王设宴招待重耳,两人饮洒叙话,气氛十分融洽。

       忽然楚王问重耳: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,该怎么报答我呢,重耳笑笑回答道:要是托您的福。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,我愿与贵国友好。

       假如有一天,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,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,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,我再与您交战。

       四年后,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,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,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。公元前633年,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。

       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,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,驻扎在城濮。楚军见晋军后退,以为对方害怕了,马上追追击,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,集中兵力,大破楚军,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。

       2、刘备

       刘备是公认的三国里最能忍的人之一,一生所受屈辱数不胜数,投靠曹操,投靠袁绍,投靠陶谦,投靠刘表等等;心有雄心壮志,但奈何时运不济,年过四十依旧一事无成;看看人家江东小霸王孙策,年不过双十,已是江东霸主。

       曾入主徐州,但奈何还没把位子坐热,就被吕布夺走了;后来更是连老婆和手下头号大将关羽都被曹操掠走,有没有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就不知道了;也幸好后来关羽“过五关斩六将”逃回来了。

       3、汉献帝

       汉献帝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,这个帝位来的也很坎坷,公元189年,董卓废汉少帝刘辩,立刘协为皇帝。董卓被王允和吕布诛杀后,董卓部将李_等攻入长安,再次挟持了他,后来逃出长安。公元196年,曹操控制了刘协,并迁都许县,挟天子以令诸侯。

       可以说,汉献帝完美的阐释了“忍”之一字,汉献帝一生都在忍,因为汉献帝的忍,东汉又延续了数十年,而且汉献帝也是历史上极少的得以善终的“末代君王”。

       4、司马懿

       要说三国里,隐忍功夫之罪,无数人脑海里想到的就是他了;早年颇受曹操忌讳,而不得重用;而曹丕和曹睿对司马懿也是只用其智,而不授其权。后期诸葛亮六出祁山,而曹魏也面临人才凋零的情况,无人能抗衡诸葛亮;被迫不得已启动司马懿。

       而司马懿携曹魏雄厚底蕴,兵精将猛,明明能将诸葛亮一举消灭,可是为了自己的雄心大业,司马懿选择了隐忍,而且还不过度消耗蜀汉的实力,都是让诸葛亮被迫撤回,从而让魏国不得不重用司马懿。

       5、李忱

       李忱是唐朝的第十六位皇帝,是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个孩子,人称“小太宗”。

       李忱并不受皇帝重视。即使别人恶意相向,他也忍气吞声,装疯卖傻长达36年。除了李忱的母亲郑氏,没有人知道李忱装疯卖傻的真相。唐武宗李炎也不把自己的叔叔放在眼里,甚至还欺负自己的叔叔,目的在于取乐,封他为“光叔”。无权无势的李忱被逼无奈只得忍受屈辱,生活十分艰难。

       后来,忍辱负重的三十六年的李忱翻身后,立即杀死了太监马元贽。李忱掌权后,抑制宦官的权力,平定了中原和南疆地区,解决了边境祸乱。

       6、卧薪尝胆

       吴国率兵击败越国,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,三年后,才被送回越国。但勾践没有放弃报复仇之心,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,但暗中训练精兵,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,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,所以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子,只铺些柴草,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,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,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。勾践励精图治,最后找到机会,消灭了吴国。

“退避三舍”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

       当时背景:春秋时候,晋献公听信谗言,杀了太子申生,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。重耳闻讯,逃出了晋国,在外流亡十九年。)

       晋公子重耳(后来成为晋文公)与楚王会见

       到了楚国,楚成王设宴招待重耳,并问道:“如果公子返回晋国,拿什么来报答我呢?”重耳回答说:“男女仆人、宝玉丝绸,您都有了;鸟羽、兽毛、象牙和皮革,都是贵国的特产。那些遍及到晋国的,都是您剩下的。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?”楚王说:“即使这样,总得拿什么来报答我吧?”重耳回答说:“如果托您的福, 我能返回晋国,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,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,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。(一舍为三十里,三舍为九十里)如果得不到认可,我就只好左手拿着马鞭和弓梢,右边挂着箭袋和弓套奉陪您交战。”楚国大夫子玉请求成王杀掉公子重耳。楚成王说:“晋公子志向远大而生活俭朴,言辞文雅而合乎礼仪。他的随从态度恭敬而待人宽厚,忠诚而尽力。现在晋惠公没有亲近的人,国内外的人都憎恨他。我听说姓姬的一族中,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迟的,恐怕要靠晋公子来振兴吧?上天要让他兴盛,谁又能废除他呢?违背天意,必定会遭大祸。”于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去了秦国。

退避三舍讲的是什么故事?

       “退避三舍”与晋文公重耳有关。

       退避三舍,比喻对人让步,不与相争。

       成语出处和典故

       春秋时期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:晋公子重耳(晋文公)逃亡在楚国时,楚王收纳了他,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。重耳说,如果将来晋楚交兵,“退避三舍”。

       退避三舍的故事:

       春秋时期,晋国内乱,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。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,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。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。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,两军在城濮相遇,重耳退避三舍,诱敌深入而大胜。

扩展资料:

       退避三舍(tuì bì sān shè),汉语成语,指主动退让九十里,比喻退让和回避,避免冲突。

       出处: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,?楚成王礼遇重耳,并问:“公子若反晋国,则何以报不谷?”重耳对曰:“若以君之灵,得反晋国,晋楚治兵,遇於中原,其辟君三舍。”舍,军行三十里。后重耳返国执政,?晋楚城濮之战,晋军果“退三舍以辟之”。——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、《僖公二十八年》

       退避三舍的反义词 :针锋相对、锋芒毕露、争权夺利、挺身而出

       针锋相对比喻双方在策略、论点及行动方式等方面尖锐对立。

       锋芒毕露是一个成语,读音是fēng máng bì lù,意思是刀锋和矛尖都露出来。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,透露出来。

       挺身而出(tǐng shēn ér chū)是一个中国汉语词语,意思是挺直身体站出来的意思。

       百度百科——退避三舍

       今天关于“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”的探讨就到这里了。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“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”,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