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经全文及译文_道德经全文及译文1至81章

       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的今日更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新,更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。今天,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的今日更新,让我们一起探讨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。

1.道德经28章原文和译文

2.道德经第61章原文及译文

3.道德经27章原文及译文

4.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原文及译文

道德经全文及译文_道德经全文及译文1至81章

道德经28章原文和译文

       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原文及译文如下:

       原文:知其雄,守其雌,为天下溪。为天下溪,常德不离,复归于婴儿。知其白,守其黑,为天下式,为天下式,常德不忒,复归于无极。知其荣,守其辱,为天下谷。为天下谷,常德乃足,复归于朴。朴散则为器,圣人用之,则为官长,故大制不割。

       译文:知道雄的道理,却不与人争雄,反甘心守雌的一方,犹如天下的溪壑,必然众流归注,得到天下人的归服。既能得天下人的归服,他所承受的道,自然也不会离散。不但如此,他更能回返原有的赤子之心,以达纯真的境界。

       知道光明的一面,却不与人争光明,而甘居黑暗,才能为天下作榜样。既能为天下人的典范,德行自无错失。不但如此,他更可归于无极,而回归道体。知道光荣的一面,却不与人争光荣,而甘居耻辱,才可得天下人的归服。

       能使天下人归服,德行才算充足。不但如此,他更返朴归真,与道体合而为一。但是,万物变化不息,这种状态并不能长保,终有朴散为器的时候,而证道的圣人,仍能以浑朴的原则,来设官分制,做到“无为而治”。

道德经第61章原文及译文

       道经·第十五章

        作者:李耳

        古之善为士者,微妙玄通,深不可识。夫唯不可识,故强为之容:豫兮,若冬涉川;犹兮,若畏四邻;俨兮,其若客;涣兮,其若冰之将释;敦兮,其若朴;旷兮,其若谷;混兮,其若浊。浊而静之,徐清。安以动之,徐生。保此道者,不欲盈。夫唯不盈,故能蔽不新成。

译文及注释

        译文

       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,微妙通达,深刻玄远,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。正因为不能认识他,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:他小心谨慎啊,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;他警觉戒备啊,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;他恭敬郑重啊,好像要去赴宴做客;他行动洒脱啊,好像冰块缓缓消融;他纯朴厚道啊,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;他旷远豁达啊,好像深幽的山谷;他浑厚宽容,好像不清的浊水。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,慢慢澄清?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,慢慢显出生机?保持这个“道”的人不会自满。正因为他从不自满,所以能够去故更新。

        注释

        ①善为道者:指得"道"之人。

        ②容:形容、描述。

        ③豫:原是野兽的名称,性好疑虑。豫兮,引申为迟疑慎重的意思。

        ④涉川:战战兢兢、如临深渊。

        ⑤犹:原是野兽的名称,性警觉,此处用来形容警觉、戒备的样子。

        ⑥若畏四邻:形容不敢妄动。

        ⑦俨兮:形容端谨、庄严、恭敬的样子。

        ⑧客:一本作"容",当为客之误。

        ⑨涣兮其若凌释:形容流动的样子。

        ⑩敦兮其若朴:形容敦厚老实的样子。

        ⑾旷兮其若谷:形容心胸开阔、旷达。

        ⑿混兮其若浊:形容浑厚纯朴的样子。混,与浑通用。

        ⒀浊:动态。

        ⒁安:静态。

        ⒂不欲盈:不求自满。盈,满。

        ⒃蔽而新成:去故更新的意思。一本作蔽不新成。

道德经27章原文及译文

       道德经第61章原文及译文如下:

       原文

       大邦者下流,天下之牝(pìn),天下之交也。牝恒以静胜牡(mǔ),以静为下。故大邦以下小邦,则取小邦;小邦以下大邦,则取大邦。

       故或下以取,或下而取。大邦不过欲兼畜人,小邦不过欲入事人。夫两者各得其欲,大者宜为下。

       译文

       治理一个很大的国家,要像江海那样安于处在卑下的地方,居于天下雌柔的位置,使天下百川河流交汇于这里。雌柔能以安静宁定战胜雄强,就在于它既能以静制动又安于居下。所以,大国如能对小国谦虚卑下,则必然能取得小国的信任依附;小国若能对大国谦虚卑下,则也能取得大国的信任支持。

       所以,不管是大国用谦虚卑下取得小国的信任,还是小国用谦虚卑下取得大国的信任,大国无非是想兼并小国,小国无非是有求于大国。这样大国小国都可以达到各自的愿望。特别是大国,更应该谦虚卑下。

解析:

       春秋末期,诸侯国的兼并战争日益激烈,大国试图称霸天下,小国力图保全自己,人民的处境则苦不堪言。面对战争带来的灾难,老子痛心疾首,忍无可忍,终于发出了“大国者下流”的感慨。这里所说的“下流”,指的不是卑贱、无耻,而是江河的流向。

       我们知道,水都是向低处流的,海之所以能够包纳百川,就是因为它甘居下位,无所不包,所以才成就了自己的“大”。它的作为是合乎道德的,所以它能长久而广博。在老子看来,大国如果能像大海那样谦和,甘居卑下的位置,那么国家就能太平,人民就能安定。

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原文及译文

       道德经27章原文及译文如下:

       原文:善行无辙迹;善言无瑕谪;善数不用筹策;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;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。是以圣人常善救人,故无弃人;常善救物,故无弃物。是谓袭明。故善人者,不善人之师;不善人者,善人之资。不贵其师,不爱其资,虽智大迷,是谓要妙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译文:善于行走的人,不会留下痕迹;善于言谈的人,不会在言语上留下任何破绽;善于计数的人,不用筹码也能计算;善于闭守的人,没有门闩别人也无法把它打开;善于捆缚的人,不用绳结别人也无法解开。所以圣人经常善于做到人尽其才,因而他眼里绝不会有无用的人。

       经常善于做到物尽其用,在他眼里绝不会有无用之物。这叫作内藏着的聪明智慧。所以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老师,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。如果不尊重善人的指导,不爱惜善人的借鉴作用,即使自以为绝顶聪明,其实也是大糊涂。这实在是精深微妙的道理。

       人只要善于行不言之教,善于处无为之政,符合于自然,不必花费太大的气力,就有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。圣人常常能够以道救人、以道用物,才能做到无所遗漏,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。所以,在生活的方方面面,都要依道而行,否则仅逞些眼前利用的小智慧,只能陷入大迷糊。

解析

       这一章旨在讲一个“善”字,即完美。真正的善就是顺道而行。因此对有道之人来说,天下没有可弃之物,也没有无用之人。在本章中,老子提出了“五善”,即善行、善言、善数、善闭、善结,这五善都是合乎大道的,人们只有达到上面所说的五善的境界。

       才能像庖丁解牛那样行动自如。老子所说的“五善”,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?下面我们来看一下。第一种是善行。善于行动的人,绝不会留下任何对自己不利的迹象,这类人擅长把自己的行迹掩盖起来,以达到自己行动的目的。

       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原文及译文如下:

       原文:孔德之容,惟道是从。道之为物,惟恍惟惚。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;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;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;其情甚真,其中有信。自今及古,其名不去,以阅众甫。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?以此。

       译文:大德包容万物,循“道”而行。道总是那样的恍而惚之,总是那样的无形无根。道是那样的惚惚恍恍啊,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它表现出来的外在形象;道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,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它的本体。

       它虽然微不可见、深不可测,但却蕴含着无穷的精气;这种精气是非常真实的存在,由精气产生的万物都是有规律地运行着。

       自当今时代再上溯到混沌初开的历史时期,“道”始终都存在着,它始终都没有消失过,天下众生众生万物都由“道”开始的。我是怎么知道众生万物的状态呢?我是从“道”开始知道这些的。

       道德经,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,又称《道德真经》《老子》《五千言》《老子五千文》,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,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。

       道德经分上下两篇,原文上篇《德经》、下篇《道经》,不分章,后改为《道经》37章在前,第38章之后为《德经》,并分为81章。

道德经对后世的影响

       1、哲学思想的影响:《道德经》强调“道”和“德”的重要性,提出“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”的观念,强调超越语言和概念的层面。这种观点影响了后世的哲学思考,促使人们反思抽象概念和语言的局限性,寻求更深刻的认知。

       2、政治和社会治理的影响:《道德经》中的“无为而治”思想对政治和社会产生了影响。它主张顺应自然,避免过度干预,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。这种思想在后来的王道政治、儒家、道家和佛家等思想中留下了痕迹,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治理理念的形成。

       3、文化和艺术的影响:《道德经》所表达的世界观、人生观等思想,对中国文化、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。

       好了,今天关于“道德经全文及译文”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。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“道德经全文及译文”有更全面、深入的了解,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。